發表於 生理知識庫

貧窮能影響基因 還會遺傳給下一代?這真不是開玩笑

 

美國西北大學最新研究顯示,貧困可以在遺傳基因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記!

難道說父母都很窮,自己就只能“認命”了?事實上,遺傳學的一些道理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楚的,這就要讓我們娓娓道來。

遺傳基因與環境的關係

眾所周知,通過遺傳基因父母能把一些特徵遺傳給孩子。基因存在於細胞核中,且位於染色體上。人類基因中的主要物質是脫氧核糖核酸,即DNA。

但是,似乎沒有哪個孩子會長得100%像父母,在這裡就有環境的因素在裡邊。基因是決定生物性狀的主要因素,但環境卻可以為基因添加些修飾,從而影響生物性狀。

環境改變基因表達的具體案例

1、蜜蜂隨環境改變“脾氣”

在遺傳基因上,意大利蜜蜂和非洲蜜蜂相似度幾乎達到百分之百。但是美國伊利諾斯大學昆蟲系的教授做了兩組實驗,一組將500只新生且性情溫和的意大利蜜蜂與成年非洲蜜蜂混養,另一組將500只新生且兇猛的非洲蜜蜂與成年意大利蜜蜂混養。結果發現意大利蜜蜂變得很兇猛,而非洲蜜蜂變得很溫和。

2、“近朱者赤,近胖者寬”

美國洛約拉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認為,環境可以從某種程度上影響基因的表達。因此,在對多名學生進行調查後發現:體重變化還受到身邊朋友的影響,瘦的朋友會讓你更可能有一個苗條的身材;相反,胖的朋友會增加你變胖的可能性。

經濟水平究竟給基因帶來哪些改變?

看完了這些基本知識,讓我們再回到貧窮與基因遺傳的話題上面。金錢本身並不能算環境,但事實上窮人與富人的生活環境往往是截然不同的,這就會引起基因的修飾。

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表明,較低的社會經濟地位與DNA甲基化水平相關。而DNA甲基化是一種關鍵的表觀遺傳學標記,影響基因表達。

換言之,貧窮在基因上留下些可以遺傳的修飾。發現這些因貧窮而留下DNA甲基化的基因大部分與免疫反應、骨骼發育和神經系統發育相關。

貧窮到底是否能遺傳?

那麼DNA甲基化能不能遺傳給下一代呢?答案是能。而且這種遺傳還專門有一個分支學科——表觀遺傳學,指的是基因的DNA序列不改變,但在DNA上出現些修飾,並且可以遺傳的一門學科。

DNA甲基化就沒救了嗎?不是的。近年研究發現,DNA甲基化及去甲基化與飲食、藥物等外界環境因素直接相關,但是這種影響是可逆的。含多酚的茶葉及含黃酮的大豆可以抑制DNA甲基化。葉酸、維生素B12、膽鹼、甜菜鹼及其植物激素可以增加DNA甲基化。

綜上所述,由於窮人與富人的生活環境不同,所以窮人在表觀遺傳學方面(DNA甲基化、DNA去甲基化)與富人相比有所差異。

但是,能遺傳的不是貧窮本身,只是被環境改變的部分基因。而父母的基因不能完全決定下一代,後天的努力同樣重要。所以,改善經濟水平更需要的是自身的努力,更好的生活環境需要用自己的雙手來創造!

發表於 生理知識庫

研究發現:全球45%的人睡眠不足 每天睡覺少於5小時會猝死

 

4月12日,劉強東發朋友圈表示,混日子的人不是我的兄弟,並舉例自己創業時曾每次只睡2個小時,以此激勵京東員工繼續拼搏,不過這也意外引起了網友關於睡眠時長的爭論。

4月16日,美國紐約大學蘭貢醫學中心4月16日發布的一份睡眠研究報告,列舉了10個關於睡眠的錯誤認知,表示每天睡眠時間少於5個小時有可能猝死。

1、成年人每天可以只睡5個小時,或者更少

專家表示,根據年齡的不同,人們需要每天睡眠7-10個小時,據統計全球45%的人受到睡眠不足的困擾。

專家稱:“我們有大量證據表明,每晚睡眠時間不超過5小時,會增加你的健康威脅,包括心血管疾病和猝死。”

2、能夠隨時睡著是健康的表現

恰恰相反,能夠隨時睡著表明你沒有得到足夠的睡眠,這意味著身體一直處於精疲力盡的階段,一旦有片刻小憩,它就會立刻嘗試睡眠休息。

3、你的身體和大腦可以適應較少的睡眠時間

專家表示睡眠分為很多階段,人體必需經歷完整的4個睡眠階段才能完全恢復正常。身體習慣少睡完全是一個神話。

而且一旦處於深度睡眠的人被叫醒,他會感到昏昏沉沉,不良影響可能會長達30分鐘。

4、打鼾是無害的

打鼾是睡眠呼吸暫停的標誌,也就是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這對健康有嚴重危害,但目前這種疾病的診斷率較低。

5、睡前喝酒可以幫你入睡

不會。酒精也許會幫你睡著,但它會減少深度睡眠時間,降低睡眠質量,而且會利尿。

6、睡不著就該一直呆在床上

專家認為在床上嘗試睡覺超過15分鐘,就不再適合呆在床上。專家建議可以嘗試在暗光下疊襪子。

專家也反駁了閉著眼睛在床上也可以休息身體這種觀點。

7、幾點睡覺並不重要

最好保持固定且規律的睡眠,針對輪班工人的研究顯示,不規律睡眠會導致心髒病,潰瘍,抑鬱症,肥胖症和某些癌症的風險增加。

8、在床上看電視可以幫你睡覺

電視會發出藍光,藍光會影響褪黑素的釋放。

9、睡回籠覺很不錯

專家表示回籠覺的睡眠質量非常低,它會導致你醒來之後昏昏沉沉,正確的做法是一旦醒來就立即起床。

10、記住做夢的內容是良好睡眠的標誌

並不是,專家表示大多數人們都不會記得夢境的內容。

發表於 心理

經常覺得另一半"不可理喻"?科學家證實:男女大腦差別很大

每一對吵過架的情侶,肯定都不下一萬遍地感嘆過:男女腦迴路實在太不一樣了!

而最近科學家證實,男性和女性的大腦確實有性別差異,而且早在胚胎髮育過程中就已出現!

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控制情緒和社交行為的關鍵腦區受到雄性激素的影響,進而使兩性在行為上具有一些與生俱來的差別——例如,雄性更加好鬥。

腦袋明明都長得一個樣,男女大腦到底分別是什麼構造,才會導致不一樣呢?

人大腦的發育

我們人腦由大腦、小腦、間腦、腦幹組成,其中大腦是中樞神經系統的最高部分,也是腦的主要部分。

人腦的發育受多基因調控,同時還與環境密切相關,需要外界環境因素的刺激才能充分和完善腦的發育。

腦細胞增殖會經歷2次高峰期,第1次是在胎齡10~18週,第2次是出生後3個月內。

6個月後腦細胞分裂減慢,2歲後分裂完全停止,以後腦細胞的數目不再增加,但腦細胞體積仍會一直增大。

都是從胚胎髮育而來的,男女大腦能有多少區別呢?答案是很多……

男女腦迴路有什麼區別?

我們的大腦中有灰質和白質兩種物質,灰質主要處理信息,而白質則用於信息傳輸。

研究發現成年的女性白質比男性的小,但是灰質高。男女腦迴路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表現:
1、男人大腦比女人的大

平均來看,男性大腦比女性大腦大8-10%。女性大腦額葉中控制決策制定和解決問題的部位更大,男性大腦中的頂葉皮層和杏仁核更大,這意味著男性方向感稍強。

2、女人記性比男人好

女性記性更好,因為她們大腦中海馬體的活性較強,這個部位有助於人們從長期存儲空間中尋找到相關信息。

3、男人重畫面,女人重細節

女性前額皮質中的大腦細胞數量更多,這個區域控制判斷、規劃和責任心,還能克制衝動,因此女性喜歡三思而後行。

4、男人愛獨處,女人愛傾訴

壓力增大時,大腦中的杏仁核會被激活。男性杏仁核右側部位活性更強,而女性左側部位活性更強。這導致男性會跑步或獨處解壓,而女性則會與朋友聊天來得到安慰。

既然男女腦迴路如此不同,那論智商,到底誰更高呢?

男性還是女性的智商更高?

英國《每日郵報》曾提出的“到底男性較為聰明,還是女性更勝一籌?”問題一直備受關注。

大數據給出了答案:100多年前,女性的智力測試分數通常比男性低5分。

然而,世界著名的智商測驗專家詹姆斯·弗林的研究發現女性智商的測試分數超過男性,後來分數差異越來越小。

所以,男性和女性的智商無法簡單地作比較,智商其實是由多重因素決定的。

智商是由什麼決定的?

嬰幼兒出生時智力為“0”,隨著年齡的增長智力逐漸提高。

智力發育最迅速的時期是從出生至2歲,這時是腦細胞迅速增殖的第2次高峰期,於17歲達頂峰。

除了基因層面的因素,智商還與外界環境有關,所以可以人為地促進腦的發育,提高智商。

比如,胚胎期和乳嬰期保證腦細胞獲得充足的營養,盡可能增加腦細胞的數量和質量。孕媽提高保健意識,或做一些早教工作。

發表於 知識庫心理

​門口效應

門口效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有這樣的體會:要走進房間拿東西,進門後卻忘了要做什麼;打開冰箱想找一隻雪糕,開著冰箱的門卻忘了要吃什麼。
這種現象並不是失憶症的表現,而是一種常見的記憶機制。科學家將這種“出門就忘事”的情況稱為“門口效應”。
“門口效應”是一種高效率記憶的表現
記憶的作用十分重要。當我們使用電腦繪圖時,既動用了如何使用電腦的記憶(如各種快捷鍵和鼠標的配合),又要仰仗之前積累的美術功底(如空間的投射和顏色的搭配),還需要考慮繪圖所要達到的實際目的(繪製一篇文章的插圖)。
這說明我們的記憶在不同的層次持續發揮作用,所以我們的注意力也需要在不同的層次上進行轉移。熟練工可以更專注於工作的目的,而不需要時刻回憶操作技巧。這是操作者經常練習,將技巧內化為一種條件反射的結果。
而技巧生疏會影響到整體工作的完成,是因為我們在一個特定層面的記憶是有限制的,如果頻繁回憶具體的細節,就會影響到宏觀計劃的實施。
人類需要利用有限的記憶完成更多的任務,合理的組織記憶對人類十分重要。“門口效應”就是一種高效率記憶的具體表現。一組來自法國的研究團隊曾經對“門口效應”進行了具體的測試。
研究者在虛擬和現實條件下搭建了相同的測試環境,被試者的任務是在不同的桌子上搬運物體,而被搬運的過程中,物體被裝在了一個不透明的背包中,被試者被頻繁地詢問是否還記得裝進背包中的是什麼。
統計發現,變換房間使得被試者的記憶變差。進一步的實驗顯示,即使讓被試者回到原來的房間,他們的記憶還是變差的,這說明“出門”可能是誘發遺忘的重要條件。
“門口效應”具有重要的進化意義
儘管目前的研究成果還不能解釋“門口效應”的具體機制,但毫無疑問的是,“門口效應”具有重要的進化意義。
它使我們可以快速忘記上一個環境中的信息,為新環境騰出有限的記憶空間,這構成了一種高效率的記憶形式,如果不能快速忘記次要的信息,大腦需要具備更多的空間並消耗多餘的能量。記憶太多多餘信息的個體,在有限的資源下是不具備生存優勢的。
除“門口效應”之外,神經系統還存在著其他有效的遺忘機制,例如極端情緒的逐漸消退,使得個體在生活中可以維持相對穩定的狀態。
杏仁核在情緒相關的神經活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小動物實驗中表明,如果杏仁核傳導的神經活動出現了異常,小動物會出現無法消退的恐懼記憶。在經歷極端痛苦或恐懼的人類中出現的創傷後應激障礙,也可能和恐懼記憶的無法消退有關。
所以,我們大可不必為生活中的小小遺忘而煩惱,這正是人腦在發揮正常功能的表現,有的時候,“忘不了”才真正讓我們頭疼。

發表於 生理知識庫

什麼是 Zone Diet 區域飲食?

什麼是 Zone Diet 區域飲食?

作者:李中元
鏈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26088597/answer/3900349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1】胰島素與胰高血糖素

胰腺(pancreas)分泌兩種荷爾蒙,一種是胰島素(insulin),另一種是胰高血糖素(glucagon)

當人體血糖升高,會刺激胰腺分泌胰島素降低血糖,血糖降低的去向有三種:[1st]合成糖原(glycogen:肝醣原、肌糖原),[2nd]合成脂肪貯存,[3rd]合成蛋白質貯存(3rd在三種去向裡比重非常低)

平均個體肌糖原貯存量為300~400g,肝醣原60~90g,這60~90g等於兩杯煮熟的意大利面或者3根糖條

當肌糖原和肝醣原的容量存滿後,剩餘的血糖只有一種命運,合成脂肪貯存

葡萄糖是大腦能量的主要來源,為了能夠保證大腦的持續運轉,身體不斷把碳水化合物水解成葡萄糖

肌糖原一般情況下無法被大腦調用,肝醣原分解進入血液保證大腦的持續運轉,肝醣原儲量有限,因此需要我們攝取碳水化物來完成補充

前面說了每餐攝入過量碳水化合物之後,當糖原儲備完畢,血液中過量的葡萄糖將參與脂肪的合成和貯存

更嚴重的是當血液中胰島素濃度長期居高不下(經常吃高碳水飲食的人),不僅告訴身體要把過量的葡萄糖合成脂肪貯存,還告訴身體不要分解脂肪細胞參與身體能量供應——飲食裡長期高碳水等於長胖和一直胖下去

當人體血糖降低,低於身體可接受範圍,胰腺分泌胰高血糖素,其作用是升高血糖,促進脂肪分解

結論: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共同實現對糖代謝的調節,讓血糖含量維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Zone的一種表現

【2】人類基因差異化(胰島素敏感性差異)

1987年斯坦福大學Gerald Reaven的研究揭示說:

人類25%胰島素及其不敏感,人類25%胰島素非常敏感,人類50%胰島素敏感

第一個25%的人就像中了彩票大獎,怎麼吃,都不胖,對高碳水飲食無敵

第二個25%的人看到麵包工坊的西點,哇擦,胰島素分泌並完成既定功能

剩下的50%的人是你我這樣的絕大多數人,胰島素敏感,長期吃高碳水飲食會發胖

【3】血糖指數 or 升糖指數

(1)食物中的單醣結構(2)可溶纖維含量(3)脂肪含量,這仨決定了任何一種碳水化合物的血糖指數,血糖指數,碳水化合物進入血液的速度被稱為血糖指數,血糖指數幫助我們對各種碳水化合物進行分類

(1)食物中的單醣結構
世間可食用碳水化合物由三種糖組成:葡萄糖【glucose】果糖【fructose】半乳糖【galactose】
他們組成了二糖、多醣的結構,不管什麼鬼,都要被水解為三種單醣然後進一步被人體吸收和利用

(2)可溶纖維含量

纖維素是不可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因此它對胰島素分泌沒有影響。然後纖維素卻充當了剎車的 角色,阻滯其他碳水化合物進入血液的速度,纖維素含量越高的食物,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進入血液的速度就越慢。去除纖維素的食物,血糖指數上升。因此纖維素對於防止血糖快速升高具有重要作用(作用機理類似於核反應堆的控制棒,防止發生快速危險的核反應)

因此果汁不健康的原因在於它將水果中的纖維素去除,這直接導致碳水化合物進入血糖速度陡增,激增帶來的結果是胰島素激增,血糖降低,也告訴身體啟動儲能機制,合成貯存脂肪

(3)脂肪含量
脂肪含量高的食物會起到阻礙碳水化合物吸收的速率,類似纖維素的作用

【4】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的消化過程

碳水化合物:蔬菜、水果、麵包、糕點、糖果、點心、果凍、餅乾、巧克力…
蛋白質:肉、乳製品、蛋白粉、雞蛋、鹹鴨蛋、恐龍蛋…
脂肪:動物油脂、植物油脂、人造油脂

人類所必須的營養素有:
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維生素、水和無機鹽(礦物質)、纖維素7類、還包含許多非必需營養素

碳水化合物以下簡稱C,蛋白質以下簡稱P,脂肪以下簡稱F

任何C:胃酸水解成單醣——血糖升高——胰島素分泌——糖原存儲+脂肪合成

任何P:胃酸分解成多肽——腸道進一步水解成更短的肽鏈——腸粘膜上皮細胞吸收進入機體

任何F:胃酸初步乳化——膽汁進一步乳化——變成甘油脂肪酸——要么氧化分解成H20和CO2;要么吸收後變成肝醣原儲存

結合上述【1】~【4】的知識點我們可以知道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長期高碳水飲食會導致肥胖和持續肥胖

那麼有人說,那我吃高蛋白、低碳水飲食不久好了,是這樣麼?

【5】生酮飲食——高蛋白低碳水飲食——體重下降與反彈之謎

事實上,高蛋白低碳水飲食是很多快速減重吃法的組成。一開始這種吃法的看起來不錯,嘗試的人都發現體重快速下降。不幸的是這些人減掉錯誤的體重,而且違背基本生物學規則

這種高蛋白低碳水飲食誘發一種不正常新陳代謝狀態: 酮病【ketosis】,當肝臟糖原存儲不足無法供應身體和大腦所需就導致酮病(肝臟存儲糖原量也就60~90g)當存量被耗盡,低碳水飲食花費低於24小時就耗盡肝醣原,身體轉向脂肪供能。很好?是這樣麼?

不幸的是,高蛋白低碳水飲食不會帶來剛剛說的結果。生酮飲食下【ketogenic diet】調動的脂肪供能遭遇短路。結果是細胞代表處不正常的生化產物: 酮體【ketone body】

這些 酮體對我們沒有作用,身體會像發瘋一樣增加排尿把它們排除體外,起初這種減重效果明顯,但是要知道這絕大多數是水分,根本沒有撼動脂肪

這種飲食還有更可怕的結果。如果一餐攝入太多蛋白質,你的血胰島素水平也會升高,血液中存在太多游離的氨基酸,胰腺分泌胰島素進入血液去把這些氨基酸轉化為脂肪並貯存

然後最近的研究表明:高蛋白、生酮飲食導致脂肪細胞發生改變,讓脂肪細胞比原先更加主動地隱蔽,換句話說你不這麼吃,你的脂肪積累速度因為脂肪細胞的改變而越發積極(溜溜球症候群:一開始體重掉很快,後期反彈很厲害)

雪上加霜的是身體不傻,當它面對高蛋白低碳水時,不會那麼的天真無知,大腦需要碳水化合物才能運轉,於是我轉而分解肌肉獲得葡萄糖。你說:“沒問題,為了減脂我可以先消耗肌肉。”但是請記住:因為血胰島素升高,你不可能達到你希望的減脂效果,最終達到瓶頸

綜上所述,你就知道為什麼95%的人使用這種高蛋白低碳水飲食會導致一開始減重很快,隨後反彈也很厲害,因為這樣你的脂肪細胞發生了永久性改變(活躍儲能),讓你未來一直讓身體向容易發胖的趨勢前行不止。

綜合【1】~【5】我們不難得出
長期高碳水飲食→肥胖、持續肥胖
高蛋白低碳水飲食→快速降體重,體重快速反彈

【6】普通人區域飲食試驗

人們以為碳水化合物是救命稻草,認為脂肪是罪魁禍首

膳食脂肪不會讓你長胖,你想要減脂更要吃脂肪!

這 聽起來像異端邪說,20世紀50年代英國倫敦大學的Kekwick和Pawan發表了里程碑式研究成果。他們讓病人使用低卡路里飲食、(1000卡)但是富含脂肪,脂肪提供總熱量90%,這些病人體重顯著下降;而相同的病人使用高碳水飲食(碳水提供總熱量90%)也是1000卡,這些病人體重沒有任何變化。令人吃驚

91人,63女性,28男性,年齡段25~55歲。這些人身體基本健康,略微超重(女性平均體脂率29%,男性平均體脂率20%)按照區域飲食規則試驗

我期望的是?每週減少一磅體重。 (身體不可能每週掉1~1.5磅體脂——減脂不可能那麼快,可以減更多體重,但這些減掉的體重主要是水和肌肉,這就是為啥快速減肥項目的人看起來非常憔悴——他們減掉了肌肉)

然後每個人根據區域飲食規則進食,每天5頓,早餐-加餐-午餐-加餐-晚餐

持續6週後,結果和我期望的一樣,下表為平均情況

現在要說數據分析:數據告訴你執行相同試驗獲得相同結果的可能性,p值代表因為偶然導致的實驗結果,p值越小意味著試驗越正確,p是代表隨機影響因子

abe5d2febd54ddb891df8bd60b88cb2b_r

結果發現減重部分均為脂肪

(1)膳食脂肪不會讓你長胖

(2)你要減脂需要攝取脂肪

關鍵問題在於控制好荷爾蒙反應,食物引起的荷爾蒙反應即可以成為幫手,也可以成為敵人

【7】區域飲食之區域——Zone到底是什麼玩意?

是一種新陳代謝狀態,該狀態下身體工作最高效

區域之外,生活平常——有時候有益、絕大多數令人沮喪,充滿令人費解的問題,錯失的機遇,大病小病

區域之內,生活簡單而美好,你處於身體功能最優態:不易飢餓、滿滿血槽和上乘運動表現力,全神貫注,增進的生產力

區域之內,問題沒有消失,但是解決方法顯而易見。疲倦和無精打采被精力充沛和能幹代替。減重(應該說減脂)作為另很多人苦惱的嘗試變成自然發生的過程,無痛的自動的過程。

區域之內帶給健康顯著的好處,折磨我們的疾病——感冒、流感、過敏——發生頻率很低。就算發生了,不會表現得很嚴重。很多嚴重慢性疾病——心髒病和癌症,發生可能性極低。疾病發生,區域之內,治療成功率更高。

每次張嘴吃東西時,你在申請通往區域的護照。為了得到這本護照,你需要把食物視作藥物。你必須控制和量化飲食。達到區域是一門工藝。區域飲食是科學。

這並非新時代術語,只是使用21世紀生物技術解決21世紀人類問題——如何提升人體效率?

綜上所述:

區域飲食是一種將食物視為藥物,選擇食物種類和控制攝入量,達到保持人體荷爾蒙分泌與調節動態平衡的飲食法則。該法則可以達到健康最優化,提昇運動表現,讓身體和大腦運轉處於巔峰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