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 生理知識庫

貧窮能影響基因 還會遺傳給下一代?這真不是開玩笑

 

美國西北大學最新研究顯示,貧困可以在遺傳基因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記!

難道說父母都很窮,自己就只能“認命”了?事實上,遺傳學的一些道理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楚的,這就要讓我們娓娓道來。

遺傳基因與環境的關係

眾所周知,通過遺傳基因父母能把一些特徵遺傳給孩子。基因存在於細胞核中,且位於染色體上。人類基因中的主要物質是脫氧核糖核酸,即DNA。

但是,似乎沒有哪個孩子會長得100%像父母,在這裡就有環境的因素在裡邊。基因是決定生物性狀的主要因素,但環境卻可以為基因添加些修飾,從而影響生物性狀。

環境改變基因表達的具體案例

1、蜜蜂隨環境改變“脾氣”

在遺傳基因上,意大利蜜蜂和非洲蜜蜂相似度幾乎達到百分之百。但是美國伊利諾斯大學昆蟲系的教授做了兩組實驗,一組將500只新生且性情溫和的意大利蜜蜂與成年非洲蜜蜂混養,另一組將500只新生且兇猛的非洲蜜蜂與成年意大利蜜蜂混養。結果發現意大利蜜蜂變得很兇猛,而非洲蜜蜂變得很溫和。

2、“近朱者赤,近胖者寬”

美國洛約拉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認為,環境可以從某種程度上影響基因的表達。因此,在對多名學生進行調查後發現:體重變化還受到身邊朋友的影響,瘦的朋友會讓你更可能有一個苗條的身材;相反,胖的朋友會增加你變胖的可能性。

經濟水平究竟給基因帶來哪些改變?

看完了這些基本知識,讓我們再回到貧窮與基因遺傳的話題上面。金錢本身並不能算環境,但事實上窮人與富人的生活環境往往是截然不同的,這就會引起基因的修飾。

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表明,較低的社會經濟地位與DNA甲基化水平相關。而DNA甲基化是一種關鍵的表觀遺傳學標記,影響基因表達。

換言之,貧窮在基因上留下些可以遺傳的修飾。發現這些因貧窮而留下DNA甲基化的基因大部分與免疫反應、骨骼發育和神經系統發育相關。

貧窮到底是否能遺傳?

那麼DNA甲基化能不能遺傳給下一代呢?答案是能。而且這種遺傳還專門有一個分支學科——表觀遺傳學,指的是基因的DNA序列不改變,但在DNA上出現些修飾,並且可以遺傳的一門學科。

DNA甲基化就沒救了嗎?不是的。近年研究發現,DNA甲基化及去甲基化與飲食、藥物等外界環境因素直接相關,但是這種影響是可逆的。含多酚的茶葉及含黃酮的大豆可以抑制DNA甲基化。葉酸、維生素B12、膽鹼、甜菜鹼及其植物激素可以增加DNA甲基化。

綜上所述,由於窮人與富人的生活環境不同,所以窮人在表觀遺傳學方面(DNA甲基化、DNA去甲基化)與富人相比有所差異。

但是,能遺傳的不是貧窮本身,只是被環境改變的部分基因。而父母的基因不能完全決定下一代,後天的努力同樣重要。所以,改善經濟水平更需要的是自身的努力,更好的生活環境需要用自己的雙手來創造!

發表於 生理知識庫

研究發現:全球45%的人睡眠不足 每天睡覺少於5小時會猝死

 

4月12日,劉強東發朋友圈表示,混日子的人不是我的兄弟,並舉例自己創業時曾每次只睡2個小時,以此激勵京東員工繼續拼搏,不過這也意外引起了網友關於睡眠時長的爭論。

4月16日,美國紐約大學蘭貢醫學中心4月16日發布的一份睡眠研究報告,列舉了10個關於睡眠的錯誤認知,表示每天睡眠時間少於5個小時有可能猝死。

1、成年人每天可以只睡5個小時,或者更少

專家表示,根據年齡的不同,人們需要每天睡眠7-10個小時,據統計全球45%的人受到睡眠不足的困擾。

專家稱:“我們有大量證據表明,每晚睡眠時間不超過5小時,會增加你的健康威脅,包括心血管疾病和猝死。”

2、能夠隨時睡著是健康的表現

恰恰相反,能夠隨時睡著表明你沒有得到足夠的睡眠,這意味著身體一直處於精疲力盡的階段,一旦有片刻小憩,它就會立刻嘗試睡眠休息。

3、你的身體和大腦可以適應較少的睡眠時間

專家表示睡眠分為很多階段,人體必需經歷完整的4個睡眠階段才能完全恢復正常。身體習慣少睡完全是一個神話。

而且一旦處於深度睡眠的人被叫醒,他會感到昏昏沉沉,不良影響可能會長達30分鐘。

4、打鼾是無害的

打鼾是睡眠呼吸暫停的標誌,也就是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這對健康有嚴重危害,但目前這種疾病的診斷率較低。

5、睡前喝酒可以幫你入睡

不會。酒精也許會幫你睡著,但它會減少深度睡眠時間,降低睡眠質量,而且會利尿。

6、睡不著就該一直呆在床上

專家認為在床上嘗試睡覺超過15分鐘,就不再適合呆在床上。專家建議可以嘗試在暗光下疊襪子。

專家也反駁了閉著眼睛在床上也可以休息身體這種觀點。

7、幾點睡覺並不重要

最好保持固定且規律的睡眠,針對輪班工人的研究顯示,不規律睡眠會導致心髒病,潰瘍,抑鬱症,肥胖症和某些癌症的風險增加。

8、在床上看電視可以幫你睡覺

電視會發出藍光,藍光會影響褪黑素的釋放。

9、睡回籠覺很不錯

專家表示回籠覺的睡眠質量非常低,它會導致你醒來之後昏昏沉沉,正確的做法是一旦醒來就立即起床。

10、記住做夢的內容是良好睡眠的標誌

並不是,專家表示大多數人們都不會記得夢境的內容。

發表於 心理

經常覺得另一半"不可理喻"?科學家證實:男女大腦差別很大

每一對吵過架的情侶,肯定都不下一萬遍地感嘆過:男女腦迴路實在太不一樣了!

而最近科學家證實,男性和女性的大腦確實有性別差異,而且早在胚胎髮育過程中就已出現!

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控制情緒和社交行為的關鍵腦區受到雄性激素的影響,進而使兩性在行為上具有一些與生俱來的差別——例如,雄性更加好鬥。

腦袋明明都長得一個樣,男女大腦到底分別是什麼構造,才會導致不一樣呢?

人大腦的發育

我們人腦由大腦、小腦、間腦、腦幹組成,其中大腦是中樞神經系統的最高部分,也是腦的主要部分。

人腦的發育受多基因調控,同時還與環境密切相關,需要外界環境因素的刺激才能充分和完善腦的發育。

腦細胞增殖會經歷2次高峰期,第1次是在胎齡10~18週,第2次是出生後3個月內。

6個月後腦細胞分裂減慢,2歲後分裂完全停止,以後腦細胞的數目不再增加,但腦細胞體積仍會一直增大。

都是從胚胎髮育而來的,男女大腦能有多少區別呢?答案是很多……

男女腦迴路有什麼區別?

我們的大腦中有灰質和白質兩種物質,灰質主要處理信息,而白質則用於信息傳輸。

研究發現成年的女性白質比男性的小,但是灰質高。男女腦迴路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表現:
1、男人大腦比女人的大

平均來看,男性大腦比女性大腦大8-10%。女性大腦額葉中控制決策制定和解決問題的部位更大,男性大腦中的頂葉皮層和杏仁核更大,這意味著男性方向感稍強。

2、女人記性比男人好

女性記性更好,因為她們大腦中海馬體的活性較強,這個部位有助於人們從長期存儲空間中尋找到相關信息。

3、男人重畫面,女人重細節

女性前額皮質中的大腦細胞數量更多,這個區域控制判斷、規劃和責任心,還能克制衝動,因此女性喜歡三思而後行。

4、男人愛獨處,女人愛傾訴

壓力增大時,大腦中的杏仁核會被激活。男性杏仁核右側部位活性更強,而女性左側部位活性更強。這導致男性會跑步或獨處解壓,而女性則會與朋友聊天來得到安慰。

既然男女腦迴路如此不同,那論智商,到底誰更高呢?

男性還是女性的智商更高?

英國《每日郵報》曾提出的“到底男性較為聰明,還是女性更勝一籌?”問題一直備受關注。

大數據給出了答案:100多年前,女性的智力測試分數通常比男性低5分。

然而,世界著名的智商測驗專家詹姆斯·弗林的研究發現女性智商的測試分數超過男性,後來分數差異越來越小。

所以,男性和女性的智商無法簡單地作比較,智商其實是由多重因素決定的。

智商是由什麼決定的?

嬰幼兒出生時智力為“0”,隨著年齡的增長智力逐漸提高。

智力發育最迅速的時期是從出生至2歲,這時是腦細胞迅速增殖的第2次高峰期,於17歲達頂峰。

除了基因層面的因素,智商還與外界環境有關,所以可以人為地促進腦的發育,提高智商。

比如,胚胎期和乳嬰期保證腦細胞獲得充足的營養,盡可能增加腦細胞的數量和質量。孕媽提高保健意識,或做一些早教工作。

發表於 心理研究

從科學角度解釋:慈善如何創造了許多罪惡行徑

 

愛爾蘭著名散文家、劇作家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在1891年提出了一個違反直覺的格言——“慈善創造了許多罪惡。”  因此,王爾德如果繼續活下來,聽到英國近代發生的一系列醜聞時,他或許不會感到意外:全是男性慈善機構“總統俱樂部”曾通過高價拍賣為兒童醫院籌款,但在某年度晚宴上被英國《金融時報》揭露性侵和貶抑女性行為之後被迫關門;牛津飢荒救濟委員會(Oxfam)的高管人員在海地地震災區運送救援物資時,光顧了當地妓女,並獲准潛逃至其他慈善機構,而不是因為他們的醜惡行徑受到嚴懲;救助兒童會前任高管布蘭登·考克斯和賈斯汀·福賽斯辭去其慈善機構的職務,此前曾披露他們性騷擾和欺凌年輕女同事。

你可能想知道,那些從事正當職業的人們,私下的行徑卻如此卑劣。道德許可理論可以解釋為什麼:當人們從事一些正當行業工作時,他們對自己提供了變壞的許可證。

在近期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報導稱,對社會做貢獻的公司員工反而會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行為。在一項實驗中,人們被雇用轉錄德國短文圖像,並預支10%費用,如果他們完成了抄寫,或者聲稱文件難以辨認無法抄寫,就會支付剩餘費用。當他們被告知,每完成一項工作或者標記為難以辨認的工作,他們5%工資將捐贈給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的教育項目,與沒有慈善捐贈的情況相比,抄寫員作弊的情況增加了25%。通常他們欺騙的表現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員工沒有完成任務(但收取了10%費用);另一種是員工表示文件難以辨認,無法抄寫(因此獲得全額費用)。

研究人員約翰·利斯特和法蒂瑪·莫梅尼發現,當抄寫員意識到他們自己的行為會像俠盜羅賓漢一樣,將欺騙獲得的錢財用於慈善捐款,他們就會覺得自己有充足理由從雇主那裡不正當獲取抄寫費用做慈善。他們總結稱,(企業社會責任)“做善事”的性質,會誘導員工在另一個層面上做出不正當行為,損害企業公司利益。

當人們表現出善良的一面,我們就給予自己變壞的許可證。為了給慈善機構捐更多的錢,抄寫員採用作弊的方法;為了增加捐款活動吸引力,讓參與者捐更多的錢,全部是男性參加的晚宴會僱女侍者進行挑逗。但是用這個理論解釋性侵犯的例子是有問題的,道德許可只適用於壞行為可以“合理化”或者轉變為好行為,或者是模棱兩可的情況下。

2011年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一項研究要求學生們在電腦上完成心理數學測試,這些簡單的數學問題只涉及數字1至20。他們被告知將顯示一道數學題,需要按下空格鍵才能打開響應框。如果他們未能很快地做到這一點,答案將自動出現,表面上看這像是一個計算機程序漏洞,尚在測試階段,其實是研究人員進行的心理測試試驗。

通常情況下學生們在10秒或者1秒內按下空格鍵,而那些10秒內未按下空格鍵的學生存在故意欺騙行為,那些未能在1秒內按下空格鍵的學生,可以將他們的失敗解釋為偶然現象,而不是不道德現象。測試結束之後,學生們被問到他們多少次沒有足夠快地按下空格鍵,從而導致直接看到答案,在1秒內未按空格鍵的學生里,他們說謊率最高。

但是英國倫敦商學院專門研究組織倫理學的丹尼爾·埃夫隆(Daniel Effron)認為,將道德許可概括為只有當不良行為可以“合理化”或者“親社會”時,才會忽略道德許可理論的細微差異。他說:“當前有兩個道德許可理論版本,一個是’道德憑據機制’,它更多地與合理化有關。其基本意思是,我做了一些好事,我已經證明我是一個非常好的人,我現在可以模棱兩可了,因為作為一個好人,我知道我的行為更可能是好的,而不是壞的;另一個是’道德信用’機制,它類似於銀行賬戶,你做了好事,把錢存入銀行,如果你做了壞事,你將提款,在這種情況下,壞行為並不一定是合理化的。”

後一個道德許可理論版本解釋了考克斯和他同伴們的壞行為,儘管這並不能為他們開脫“罪名”。他們已經建立足夠的“道德信用”,至少他們大腦意識是這樣認為的。這並不是說該理論可以決定或者預測一個好行為是否會導致壞行為。

他還強調稱,慈善機構並不比其他任何機構更容易受到道德許可的影響。人類非常善於找到成為壞人的理由,並把“美德的小丘變成道德的大山”。研究表明,一些微不足道的行為,包括購買環保化妝品,都會給消費者道德上的許可,讓他們做出不好的行為。但在慈善領域,人們不必努力地尋找,就能發現一些慈善人士做壞事的道德許可。

發表於 防止忘記

[養生] 吸收率超過95%!兩片鮪魚生魚片 甲基汞就超量

2017-11-26 的新聞

食藥署日前公布最新攝食指南指出,大型魚類含毒重金屬「甲基汞」,恐影響孩子神經發育,孕婦及6歲以下幼童最好別吃。魚的營養價值高,但吃對才有助益,吃什麼魚、怎麼挑魚、怎麼料理、怎麼吃魚,元氣為您完整解讀。

多年前一個「鮪魚聰明蛋」廣告紅遍大街小巷,「鮪魚富含DHA,讓孩子頭好壯壯」的觀念也深植民心。直到現在,早餐店的鮪魚蛋三明治、鮪魚蛋餅仍是最熱賣的品項,也被很多人視為每日「元氣」的開始。

然而,衛福部食藥署近日修正了「魚類攝食指南」,顛覆一般民眾根深蒂固觀念,建議民眾最好不要食用鮪魚、旗魚等大型深海魚類,以免因魚肉累積的重金屬「甲基汞」在人體內堆積。

大魚吃小魚 吃進一肚子毒

美國在2017年初就已發布大型魚類攝食警訊,而我國食藥署和農委會監測也發現,包括鮪魚、旗魚、油魚和鯊魚的甲基汞濃度較高,且是民眾常吃的魚種,因此在「食品衛生安全與營養諮議會」專家建議下,修正了魚類攝食指南,建議孕婦、有意懷孕的婦女、6歲以下的幼童,最好不要食用這些大型魚類,以免對幼兒或胎兒腦部造成傷害。

「甲基汞」從哪裡來,對於人體又會產生何種危害?由於海洋汙染日益嚴重,而在海洋生態系中,「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食物鏈累積傳遞,使得位於海洋食物鏈最末端的大型魚,體內累積許多諸如重金屬等毒素,甲基汞就是其中一種,而大型魚被人類捕撈之後,毒素隨著魚肉再被人類吃進肚內,進一步對於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甲基汞下肚 吸收率超過95﹪

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指出,甲基汞若從飲食攝取,經腸胃道吸收,吸收率可高達95%以上。甲基汞已被證實會影響胎兒的腦部發展,會造成智力下降等問題,目前也沒有任何可施打的解毒劑可使用。

除了孕婦、幼兒避免食用大型深海魚之外,台北榮總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主任楊振昌也建議,一般成年人也應盡量避免食用大型魚類。以魚肉中含有最高值1ppm的甲基汞計算,1名50公斤重的成人來看,一個星期內避免攝食超過65公克,否則也可能會有甲基汞蓄積在體內的風險。

每周別超過65克 能不吃最好

癌症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資深營養師黃翠華指出,由於大型魚類的生命周期較長、在海洋中吃入的小魚、中型魚也多,魚體內堆積的重金屬含量就高,而這些毒素進入人體之後,除了造成神經系統的問題,也會有致癌的風險,因此癌症關懷基金會早在多年前就開始推廣食用小型魚類。

鮪魚、旗魚也是常見的生魚片食材,但黃翠華警告,一般成人若食用2片生魚片,很可能就超過每星期攝取65克以內的建議值,而衍生甲基汞殘留的風險,「最安全的做法就是不要吃,改吃其他的魚種。」

秋刀魚最推薦 魩仔魚少吃點

魚的營養價值最重要的是富含「ω-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尤其是EPA與DHA,一般而言,深海魚中所含油脂較淡水魚、淺海水魚還要高,因此EPA與DHA也較為豐富。

不過,就算不食用大型深海魚類,也有其他種類的魚可以選擇。黃翠華表示,台灣四面環海,養殖漁業也相當發達,包括鯖魚、秋刀魚、四破魚、赤鯮等,都是美味又好吃的魚類,其中最推薦的就是秋刀魚,因油脂豐富,DHA、EPA含量都高,鯖魚也屬油脂豐富且肉質較細,較好消化。

有些人愛吃魩仔魚,但黃翠華認為,魩仔魚多屬來不及長大的魚苗,大量捕撈供人類食用,恐會導致海洋生態浩劫,且魩仔魚的營養價值其實並不如大魚,如果要吃魚,還是選擇可以「一次一條上桌」的中小型魚類,是較佳選擇。

中小魚種輪著吃 分散風險

如何聰明吃魚?黃翠華建議採「分散風險」原則,例如海洋有重金屬汙染,養殖業也有投藥、抗生素殘留等風險。

儘管小型魚種體內的毒素含量較大型魚少,但並非完全沒有,人們也不太可能因噎廢食,因此最好的方式,是減少深海大型魚的食用頻率,或是避免食用。而中小型魚類也需要時常更換魚種,例如今天吃秋刀魚,明天吃鯛魚,後天吃海鱺等方式,避免長期、高頻率食用同一魚種,而對健康造成負擔。

判斷方法

誰屬大型魚?橫剖面大於成人手掌

●如何判斷哪些是大型魚類?黃翠華表示,只要是魚類的橫剖面大於成年人的手掌,都是屬於大型魚。例如常見的鮪魚體積相當大,就算是橫剖面再對半切,仍比手掌大出許多,但鮭魚的橫剖面就差不多是成人手掌張開的大小,屬於中型魚。